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公司新聞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周報 2020年第15期

行業報告 2020-06-05 15:23:00 498

半導體芯片行業

1.富士康宣布將會大力支持國產芯片發展

       目前,特朗普對華為芯片采取了全面封鎖,這讓華為在芯片領域的發展形勢也變得嚴峻起來;為了能提前應對危機,據悉,華為也已經存儲了大量的芯片,但是這些庫存也僅僅只夠華為使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所以華為現在也必須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行,在國內市場上,華為和中芯國際也開始強強聯合,在芯片代工領域,華為已經把14nm的芯片訂單交給了中芯國際,但在高端芯片領域,中芯國際沒有荷蘭ASML光刻機的支持,所以也很難為華為代工高端旗艦芯片。
       一直以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相較于美國確實存在劣勢,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第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卻突然正式宣布:未來富士康將會會大力支持國產芯片和國產自主操作系統的研發。這對于國產科技企業來說,無疑也算是一大好消息了,有了富士康這種強大的代工巨頭出手,未來國產芯片在代工領域也或將取得突破。
       而富士康正式宣布這一消息以后,美科技界也措手不及,與此同時,郭臺銘表示:富士康一直都想要進軍半導體芯片行業,根據富士康的計劃,將在大陸建一座晶圓工廠,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有能力也有技術進入半導體芯片領域發展,而富士康的出手將來也一定會推動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目前,全球的半導體行業已經進入了彎道,而富士康選擇在這個時候進入也無疑是最佳時期。除了富士康以外,還有一大國產芯片巨頭聯發科最近也動作頻頻,近日,聯發科還直接發布了天璣820芯片,這一5G芯片發布以后,小米將與聯發科合作,進行全球首發;除了小米以外,華為榮耀總裁趙明也表示,在強壓之下,華為也可以與聯發科合作,使用天璣系列芯片。

2.美國正在推動370億美元的半導體領先計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半導體產業正加緊游說,爭取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聯邦資金用于工廠建設和研究,以使美國領先于中國和其他大量補貼其芯片產業的國家。
       報道指出,貿易組織半導體工業協會(SIA)提出一個370億美元的建議,包括對建造新芯片工廠的補貼,對尋求吸引半導體投資的州的援助以及增加研究資金的資助。
       據SIA估計,到2030年,中國在全球芯片生產能力中所占的份額將幾乎翻一番,達到28%左右,盡管其中包括駐華外國公司的產量(如 Intel和GlobalFoundries)。他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之一,但由于受到補貼的刺激,它們轉向了亞洲,以色列和愛爾蘭,只有12%的芯片在美國境內生產。
       SIA的建議包括為新建的半導體工廠提供50億美元的聯邦資金,該工廠將與私營部門合作進行融資和運營。在給國防部官員的一封信中,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鮑勃·斯旺(Bob Swan)在4月建議該公司與五角大樓合作,建造和運營這種設施。另外還有150億美元將作為整筆撥款分配給各州,它們可以用來為新的半導體制造設施提供激勵。根據SIA的建議草案,剩余的170億美元將增加聯邦研究金庫,其中包括用于基礎研究的50億美元,用于應用研究的70億美元和用于新技術中心的50億美元。
       根據SIA的計劃,資金將專門用于美國的facilities,但國內外公司均可使用。盡管SIA表示其計劃并未受到人們的青睞,但50億美元的代工開發費用卻被業界和政府人士視為是英特爾建設工廠的動力,而不是外國制造商的動力。

3.國家大基金二期加速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

       國家大基金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的重要風向標。大基金一期已投資完畢,總投資額1387億元,公開投資公司23家,累計投資項目達70個左右。分領域來看,一期投資項目中集成電路制造占比最高,達67%,設計和封測分別占17%和10%,而設備和材料僅占6%。
       大基金二期已于2019年底完成籌資,注冊本為2041.5億元,遠高于一期的1387億元,且其投資方向將主要集中在一期基金覆蓋較少的半導體設備與材料領域。
       一二期基金協同配合,完成半導體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本土半導體制造企業有望打破相關領域技術壟斷,加速國產替代實現產能崛起,并將帶來更大的投資機會。
       由于2019年上半年,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全球各大晶圓廠都推遲了產能增加計劃,但是并沒有取消。隨著2019年下半年中美貿易的復蘇和5G市場的爆發,2019年全年全球晶圓產能還是維持了720萬片的增加。
       根據TrendForce的數據,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的市場規模約654億美元,同比持平。19Q4臺積電營收104億美元,市占率達到約52.7%。三星、聯電、聯華電子與中芯國際緊隨其后,市占率分別達到17.8%、8.0%、6.8%、4.3%。
       2020年伴隨5G及數據中心的需求增長,行業或進入復蘇通道。全球晶圓產能將在2020年至2022年將迎來增加高峰期,機構預計三年增加量分別為1790萬片,2080萬片和1440萬片,在2021年將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信息技術進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汽車電子等新型應用市場帶來巨量芯片增量需求,國內晶圓廠面臨重要行業機遇,長期性與規模性的下游投資將對半導體設備廠商創造極佳的成長環境。

4.比亞迪半導體引入戰略投資者,投前估值75億元

       在今年四月,比亞迪方面宣布,公司全資子公司比亞迪微電子重組完成,并已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該公司將比亞迪半導體業務深度聚合,同時擬以增資擴股等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多元化股東結構,積極尋求于適當時機獨立上市。
        比亞迪官方公告表示,2020年5月26日,本公司召開第六屆董事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控股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議案》。本輪投資者按照目標公司的投前估值人民幣750,000.00萬元,向比亞迪半導體合計增資人民幣190,000.00萬元其中人民幣7,605.005865萬元計入比亞迪半導體新增注冊資本,人民幣182,394.994135萬元計入比亞迪半導體資本公積,本輪投資者合計取得比亞迪半導體增資擴股后20.2126%股權。本次增資擴股事項不屬于關聯交易,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無需提交本公司股東大會審議。
        關于本次增資的用途,比亞迪方面表示,公司應將從本次投資中獲得的增資款全部用于主營業務,包括補充運營資本、購買資產、雇傭人員和研發,以及投資方認可的其他用途。


 
        本次比亞迪半導體引入戰略投資者充分反映了比亞迪集團半導體業務深度整合后的市場價值和發展前景,是繼其內部重組之后,積極尋求適當時機獨立上市的又一重要進展,后續公司將繼續積極推進比亞迪半導體上市工作,并著手培育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子公司實現市場化運營,不斷提升公司整體價值。

5.ASML推出第一代HMI多光束檢測機,速度提升600%

        作為制造芯片的核心器件,光刻機自然是重中之重,而一款性能出眾的光刻機也是制造高性能芯片的必要條件,而在光刻機領域尤其是高端光刻機,目前基本上被ASML所壟斷,而ASML也給包括英特爾、臺積電以及三星等晶圓代工廠提供最新的EUV光刻機。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晶圓代工廠商開始研發和量產5nm工藝,如今ASML宣布將會采用全新的技術,從而讓5nm晶圓的產品成倍提升。
         ASML宣布正式發布第一代HMI多光束檢測機HMI eScan1000,這個檢測機可以適用于5nm及更先進工藝,使得產能大漲600%。根據ASML的介紹,HMI eScan1000實際上是一套能夠驗證先進工藝生產出來的晶圓質量的系統,它的作用就是檢測制造出來的晶圓能夠符合要求和預期。
        全新的多光束檢測機HMI eScan1000能夠同時生產和控制九道電子束,檢測性能提升了600%,因此晶圓的制造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此外HMI eScan1000不單單能夠檢測5nm工藝的產品,同時也能夠為今后的更先進的工藝做準備,而現在這款產品也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目前已經在陸續測試。簡單來說,ASML研發的這個HMI eScan1000機器就是一臺驗證先進工藝生產出來的晶圓質量的系統,工藝越先進,檢測系統就越重要,它的檢測精度、吞吐量決定了生產的效率。
        ASML的HMI eScan1000的突破之處在于能夠同時產生、控制九道電子束,所以產能提升了600%,可以大大減少晶圓質量分析所用的時間。目前HMI eScan1000可以用于5nm及以下先進工藝的晶圓測試,已經交付給客戶進行測試驗證,未來ASML還會推出光束更多的測試設備以滿足客戶對先進工藝的要求。

激光器行業

1.相干發布二季報并宣布調整市場戰略

       5月27日,美國相干(Coherent)公司公布了截至2020年4月4日的2020財年二季度財報。受新冠疫情影響,相干公司二季度凈銷售額為2.93億美元,同比下降21%;凈虧損4.19億美元,上年同期凈利潤為0.21億美元;非公認會計原則毛利率為36.2%。
相干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Kevin Palanik表示:“第二財政季度的總收入為2.931億美元,低于我們此前的預期。這主要是受到了全球性COVID-19流行病的影響。我們估計疫情對本季度收入的影響大約在3000萬至3500萬美元之間。”
        從地域上看,亞洲市場收入在二季度占總收入的48%,美國市場占25%,歐洲市場占22%,其他地區占5%。按市場劃分,第二季度微電子市場收入占42%,材料加工市場收入占29%,OEM組件和儀器收入占22%,科研和政府收入占7%。
        相干公司表示今后相干公司將會啟動“從優秀到卓越的轉變計劃”,計劃內容包括:
        1. 調整細分市場策略,即只有在細分市場占據No.1或No.2的位置時才會參與市場競爭,否則將重新集中精力于優勢市場;
        2. 與新細分市場戰略相一致,相干將不再參與光纖激光器市場的“價格戰”,并將退出同質化競爭的光纖激光器市場;
        3. 專注于能體現技術優勢并能獲得市場回報的領域(如微電子、生物儀器和醫療設備制造);
        4. 加大對OLED市場的投入,利用自身優勢推動micro LED顯示器等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在未來將與激光加工愈發緊密。
        同時,相干公司還將會“簡化”公司,包括組織結構和地點數量,以及運營和報告財務狀況的方式。

2.上海神光激光正式成立股東實力雄厚

        5月18日,上海先進激光產業創新技術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推進會暨上海神光激光技術制造裝備研發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上海嘉定工業區舉行。據悉,該公司/平臺將致力于攻克超短脈沖激光、準分子激光和EUV光刻光源技術瓶頸,并將之運用于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激光裝備技術研發、高端智能制造裝備技術研發、高端激光醫療裝備技術研發、智能探測激光裝備技術研發等領域。
       上海神光激光技術制造裝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28日,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人民幣。其中,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通過全資控股的上海大恒光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出資700萬元人民幣,以35%的持股比例成為神光激光的最大股東。由嘉定國資委全資控股的上海嘉定工業區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和由上海科學院全資控股的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則分別出資500萬元,各占神光激光25%的股份。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則出資300萬元,占股15%。
       由上光所全資控股的上海大恒光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則成立于1989年,是上海光機所為適應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激光與光電子"產業而組建的高科技企業。目前大恒公司下設光電儀器設備、光學薄膜、光電子材料、特種玻璃、景觀工程、激光雷達6個事業部,產品涵蓋光學生物傳感器&監測儀、光學平臺和調整架、光纖激光器、激光及光電子晶體、脈沖氙燈&氪燈、激光雷達等多個品類。本次注資成立神光激光,是上海光機所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技術支持的體現。目前,上海光機所在嘉定區建設有“中科神光”科技產業園,在嘉定注冊的控(參)股公司10余家(包括已在光纖激光器市場形成一定影響力的飛博激光),形成了一個圍繞“激光與光電子”的高科技企業群。
      上海嘉定工業區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是嘉定區國資委下屬的國資子公司,主要負責嘉定工業區的開發和建設。公司成立于1992年8月13日,前身為嘉定工業開發區開發總公司。實際上,嘉定的科創底蘊早在1958年被命名為“上海科學衛星城”時就開始形成。2015年5月,嘉定又被上海市確定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市郊唯一重要承載區。目前,嘉定區利用科技城溢出效應,深化院地合作模式,通過資源傾斜、政策支撐、服務聚焦, 已經推動了八英寸線、質子治療裝置等41個重點項目落地,與科研院所相關的落地企業有400多家,年產值達百億元。
      上海激光所的前身上海市激光技術試驗站成立于1970年。1977年11月,上海科學院正式成立,并將激光技術試驗站正式更名為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劃入上海科學院旗下。2001年轉,上海激光所制為科技型企業。上海激光所專業從事激光加工設備及工藝、激光生物醫學設備、激光直接物標溯源系統、多媒體藝術激光、激光光學元器件、激光全息與防偽等激光光電子技術與產品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為相關行業提供激光應用解決方案及檢測服務。
      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ICRD)是根據國家關于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由上海市政府于2002年底支持組建成立,是面向全國集成電路企業、大學及研究所開放的非盈利性公共研發機構,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企業化經營管理。研發中心掌握了多個技術代的工藝技術和知識產權,為中國集成電路生產線的建設提供了多套技術轉移和服務,通過以先進工藝帶動裝備和材料研發評價的方式,為國產光刻機、刻蝕機、銅互連、光刻膠、大硅片等裝備和材料提供全方位驗證和工藝配套,推動供應鏈的國產化。

3. Jenoptik一季度營收增長3.6% 達2.1億歐元

        盡管2020年一季度爆發了全球性新冠肺炎,但德國Jenoptik集團依然迎來一個良好的開端。受益于許多地區的強勁需求以及對Hillos GmbH公司進行重組調整,Jenoptik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加3.6%,達到約2.117億歐元。
        在重組調整后的基礎上,VINCORION和光學部門的訂單量都遠遠超過去年同期。此外,公共部門客戶和半導體設備行業的業務受疫情影響不大,這兩個行業均呈增長態勢。照明和生產部門則受到了汽車工業發展的強烈影響。西班牙公司INTEROB于2020年1月被收購,該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為集團貢獻了180萬歐元的收入。
        Jenoptik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tefan Traeger表示:“我們的大部分業務在第一季度表現強勁。令人振奮的是,半導體設備領域繼續保持穩定需求,這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今年第一季度,照明與安全部門和VINCORION公司還增加了公共部門客戶的收入,再加上良好的秩序和健康的資產負債表,這是我們在危機中變得更強大的良好基礎。”
        本次全球性疫情帶來的影響非常明顯。對Jenoptik而言,除中東/非洲以為的地區收入均有下降,亞太地區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從2019年一季度的2300萬歐元下降至1640萬歐元。2020年一季度,Jenoptik照明和光學部門創造了6880萬歐元的收入,受Hillos GmbH公司的重組調整影響同比下降了11.2%。半導體設備行業的業務保持穩定,但生物光子學和工業解決方案部門的收入出現下降。總體而言,該部門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降至1490萬歐元(上年為1660萬歐元),原因是上述部門的未充分利用以及已啟動的結構調整和場地優化。截至2020年3月31日,照明和光學部門公布的訂單額為7340萬歐元,訂單積壓達到1.414億歐元。

4.半導體激光器產業現狀與技術流派前景

         近年來,中國激光產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中國是活躍的制造業市場及工業激光設備的主要市場,受宏觀經濟發展、制造業產業升級、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影響,中國工業激光產業成為受高度關注的產業之一,市場發展迅速。2015年,中國取代歐洲,首次成為激光器最大的消費市場。
         2013年以來,我國光纖激光器市場規模逐年增長,CO2激光器市場被逐漸侵蝕,光纖激光器成為工業激光器最大產品結構,作為光纖激光器泵浦半導體激光器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15年、2016年、2017年是我國半導體激光飛速發展的3年,2017年以后,由于部分光纖激光器龍頭廠商開始大批量單獨生產LD器件、LD芯片,減少了對半導體激光器泵浦采購。加之國內宏觀經濟發展壓力加大,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半導體激光器市場增速大幅放緩,到2019年,我國半導體激光器市場規模為19.79億元,同比增長10.6%,2013-2019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8.17%。

         國內半導體激光器產業化相對較晚,但隨著應用市場的快速擴大,也孕育出一批極具競爭力的企業,如山東華光光電(1999.11.成立)、西安華科光電(2002.9.成立)、北京凱普林光電(2003.3.成立)、西安炬光科技(2009.9.成立)、蘇州長光華芯(2012.3.成立)等,這幾家企業2019年銷售額均超過億元。
兩種技術流派:單管耦合與巴條耦合
        目前工業加工市場已成為半導體激光器的最大市場,而不論是直接加工還是作為泵浦源,半導體激光器的工業應用都離不開光纖耦合。半導體激光器的耦合主要有兩個技術流派,分別是單管耦合技術和巴條耦合技術,這二種技術本質相同卻又各具特點。
        所謂單管就是我們常說的“激光芯片”。其制作過程與半導體芯片一樣,都要經過硅晶圓制造、IC設計、IC制造、IC封測等一系列過程。最終制成的一小片芯片,即稱為單管半導體激光器。而激光巴條可以看做是 多個半導體單管并排形成的激光器單條,稱之為一個bar,實質上是在同一基底上構建一系列半導體激光器單管而形成的,也可以叫線陣激光器。簡單理解就是,多個單管排列成為一個巴條,而一個巴條又可拆分多個單管。

激光單管(左)與激光巴條(右)
       激光器單管僅有一個發光點,易于進行光纖耦合,因此常用作光纖激光器的泵浦源(多為中低功率),能夠有效減少熱效應的相互影響,同時易于檢修、維護、更換,而且高電壓低電流的驅動電源結構簡單,成本低;而激光巴條由于發光點多,具有更高的發光功率,因此常用作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全固態激光器的泵浦源或直接發光,在醫美、軍工等領域也有較多應用。目前國內的激光器單管最高功率能做到20W,而激光巴條則能實現300W甚至更高功率的輸出。
       由于光纖激光器的爆發式增長及工業市場的巨量需求,單管耦合是目前半導體激光器中應用更廣的技術方案。代表企業包括美國的Lumentum、nLight,國內的凱普林、長光華芯等。而巴條耦合則由于存在散熱、后期維護等問題,為企業入局造成較高門檻,代表企業如德國Dilas、LIMO等。
未來走向:兩派技術各有所長,市場發展兼容并包
       隨著半導體激光器在材料加工、泵浦源、醫療美容、傳感照明等應用的廣泛應用,國內外半導體激光器制造商之間競爭日趨激烈。領先的公司在產品性能提升、應用拓展、性價比提高等方面不斷發力。單管耦合技術與巴條、疊陣直接輸出及巴條耦合技術,作為半導體激光器技術發展的兩條主要技術路線,一直以來以各自的優點,分別在不同的細分應用上獨立發展。
       盡管眼下工業激光市場的泵浦源多采用單管耦合技術,但巴條、疊陣、巴條耦合在功率上有著先天優勢,隨著光纖激光器功率不斷提高,巴條技術有望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此外,半導體激光器在醫美應用、固體激光器泵浦源、高功率直接加工等市場也在飛速發展,也為巴條技術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實際上這兩種技術流派各有特點,在應用上能夠相互彌補,在增量巨大的市場完全能夠兼容,彼此促進,實現共同發展。對國內半導體激光器企業而言,擴充技術儲備范圍,對長遠發展意義非凡。

新能源行業

1.大眾入股江淮和國軒,加強在中國電動業務的發展

        5月29日,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眾與江淮和國軒達成的兩項戰略性合作,具有深遠的影響。會加強和拓寬大眾在中國電動出行業務的發展。”迪斯表示,通過增持江淮大眾,將開發和銷售對于中國消費者極具吸引力的全新電動車型,預計其銷量也會非常可觀。
       未來江淮大眾會推出和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優勢互補的產品,小型純電動車將是江淮大眾很好的切入點,可以增強大眾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占有率。而通過和國軒高科的合作,大眾能極大地保證未來電動車最重要的電池供應能力。之所以選擇入股國軒高科,迪斯表示,首先,國軒高科和江淮大眾同樣位于合肥,從地緣上可以產生很好的研發協同效應。
       另外,大眾也不僅僅是在中國投資了電池企業,在歐洲,其也在德國投資了電池企業,在美國,也在關注一些初創型的電池公司。大眾認為,如果要推進大眾集團的電動戰略的話,電池業務是非常重要的。迪斯坦言,同一個地方的電池供應商不僅僅是為江淮大眾服務,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未來也都會使用國軒高科的電池。
      大眾電動車MEB平臺將于今年下半年分別在上汽大眾安亭工廠和一汽-大眾佛山工廠投產,根據此前透露的信息,MEB平臺在華投放的電池供應商是寧德時代。
     “到2025年,我們要新增100Gwh的電池,我們僅靠一個電池供應商無法滿足這樣巨大的需求。對于MEB平臺的第一波產品,寧德時代是電池的主要供應商。在MEB平臺后續的產品當中,國軒高科也會發揮重要作用。”
大眾中國CEO馮思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軒高科在磷酸鐵鋰電池上的實力非常強,江淮大眾未來會推出小型電動車產品,這類產品使用磷酸鐵鋰電池有獨特性的優勢。

2.韓系動力電池企業“內斗”升溫

        外媒報道稱,LG化學已經和現代汽車達成了協議,將于2022年為現代基于電動全球模塊化平臺(E-GMP)推出的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電池,合同金額可能在數百萬至數十億美元之間。
去年12月,SKI已經和現代達成合作成為該平臺首款BEV車型的第一家電池供應商,預計于2021年量產下線,續航里程500km。
        值得注意的是,上個月三星集團和現代汽車集團領導人舉行了會晤,探討了電動汽車電池技術方面的合作。外界猜測,這次會議可能促使兩家企業在電動汽車領域建立新的業務伙伴關系。
        這意味著現代汽車成為了LG化學、三星SDI和SKI三大韓系電池企業的爭搶對象,三家電池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在升級。一方面,隨著全球車企電氣化進程加速,主機廠對動力電池需求日益增長,來自韓系、中國系以及歐洲本土的動力電池企業拉開了全球新一輪動力電池產能擴張的大幕。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加劇壓力下,韓系電池企業不僅面臨著來自中日歐電池企業的挑戰,內部競爭也成為其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的掣肘。
        受市場競爭以及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格局出現了一些變化。憑借配套特斯拉以及雷諾、大眾等多家國際主機廠,LG化學在2020年第一季度實現動力電池裝機電量5.5 GWh,占據全球27.1%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而去年一季度,LG化學裝機量僅為2.5GWh。
        除了LG化學之外,三星SDI和SKI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在一季度也出現快速增長。其中,三星SDI市占率從去年同期的3.8%提升至6%,位居全球第四。SKI則受益于現代、起亞的電動車銷量增長實現裝機電量同比增長108.5%,排名第7。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三大韓系電池企業的裝機電量在一季度都出現了大幅增長,但上述企業能否在全年維持增長態勢還有待觀察。
       隨著中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新能源汽車產業從二季度開始回暖復蘇帶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和動力電池裝機量增大。而歐美地區的疫情卻不斷加重,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受阻,預估中韓電池企業的裝機量表現將與第一季度呈現相反的態勢。在此情況之下,寧德時代有望在后續的三個季度中,重新站在全球第一的位置。而韓系電池企業的裝機電量不可避免的出現下滑。
       與此同時,LG化學與SKI的矛盾也有所激化。今年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在LG化學和SKI之間侵犯可充電電池商業機密的訴訟中,對SKI作出了默認判決,LG化學在這種訴訟中獲得了初步勝利。一旦ITC作出最終裁決,SKI將無法在美國進口銷售其電池、模塊以及相關零部件和材料,這對后者而言將是沉重的打擊。目前,SKI已經對該訴訟提起了復審并獲受理。
       總體來看,韓系三大電池企業在今年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而內部競爭的壓力更甚于中日競爭對手。

3.隆基23億加碼10GW單晶硅棒及硅片項目

       5月28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擬投建曲靖年產10GW單晶硅棒和硅片建設項目,預計2021年達到設計產能。公告顯示,預計項目總投資額約23.27億元(含流動資金),項目達產后預計將實現年均營業收入約34.07億元,年均凈利潤約4.16億元。隆基股份稱,根據戰略發展需求,公司與曲靖市人民政府、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于2019年12月6日簽訂項目投資協議,就公司在曲靖投資建設年產10GW單晶硅棒和硅片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隆基股份致力于通過多重手段推動產業鏈降本增效,規模和成本優勢突出。今年以來,隆基股份多次率先下調單晶硅片產品價格,M6硅片從1月21日的3.47元/片(含稅),下調至5月25日的2.62元/片(含稅),下降幅度達24.5%,有望推動硅片環節落后產能加速出清。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隆基股份單晶硅片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29.13億元,同比增長111.13%;實現對外銷售47.02億片,同比增長139.17%,自用18.46億片。
       截至2019年底,公司單晶硅片產能達到42GW。根據公司規劃,計劃硅棒/硅片產能2020年底達到50GW,2021年底達到65GW。可以肯定的是,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變局早已開始。
       當前光伏市場已經越來越趨于全球化,只將國內市場做好就高枕無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面對光伏市場越來越趨于成熟穩定,未來或許只有成本控制能力出色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自今年隆基股份宣布收到寧波宜則布局海外組件產能以來,預示著公司組件業務品牌和渠道效應越來越強,大大提升公司全球化競爭力。2019年,隆基股份實現單晶組件對外銷售7.39GW,同比增長23.43%,自用0.97GW。
       在過去的3年間,隆基已經連續11次打破光伏產業關鍵技術指標世界紀錄。其中,2019年1月,隆基創下的24.06%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一舉打破了此前業界公認的24%極限,代表了中國光伏產業在該技術領域的全球頂尖水平。
       目前,隆基股份已經建立起覆蓋全球各區域的營銷網絡,在北美、澳洲、歐洲、日本、北非、中東等16個國家和地區布局了海外子公司及辦事機構,并積極與杜邦、3M、新南威爾士大學等國際知名企業、科研院所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提升光伏終端客戶價值。

4.中環股份210mm硅片今年末產能預計將達到19GW

       5月24日,中環股份回答了投資者關于“請問貴司去年開出的33GW產能有多少是G12的?今年目前形成的39GW產能中新增的6GW產能全部是G12的嗎?今年預增至55G產能中有多少G12的?”的提問。 
      中環股份表示,公司持續在全球范圍內實施新能源光伏硅材料領先戰略,一季度末產能由2019年末的33GW提升至39GW,來源于五期項目一季度新產能釋放。 
      中環股份預計2020年末產能繼續提升至55GW,其中G12產能19GW。五期項目全面投產后公司全部晶體產能將優化至85GW,并提供G12競爭力產品,加速制造方式向工業4.0變革。

復合材料行業

1.國產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的產業化之路

         熱塑性復合材料從上世紀70年代初被開發以來,一直都受到各國重視,相關的研究及應用層出不窮。航天航空、汽車、化工、電子電器等領域均是熱塑性復合材料應用和發展速度較快的領域。特別是近10年來,每年的消費量均超25%的速度增長,發展速度比熱固性復合材料高數倍.根據2019年熱塑性復合材料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熱塑性復合材料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280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360億美元,預測期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2 %。
      (1)熱塑性復合材料優勢(與熱固性復合材料相比)
        1.環境影響因素小—儲存方便,儲存時間長(原材料可以在室溫下長期儲存)。
        2.材料可以熔融連接。
        3.性能優異:更高的韌性和損傷容限、優異的阻燃性能和較低的煙氣毒性、低的吸濕率、一些熱塑性復合材料還有更高的使用溫度。
        4.可以回收再加工。
        5.材料成型快、成型方式多樣化,更適用于自動化生產。
     (2)熱塑性復合材料用樹脂分類
       1.常用的高性能熱塑性樹脂: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亞胺(PEI)、聚苯硫醚(PPS)和聚芳醚酮(PEKK)等,具有優異的缺口沖擊強度和損傷容限,其中PEEK在航空航天應用最多。
       2.其他熱塑性樹脂:聚酰胺(PA)、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PU)等。
    (3)熱塑性復合材料預浸料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連續纖維增強高性能預浸料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國外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已經完成了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的產業化生產。

       國內對連續纖維增強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預浸料制備技術的研究進程較為緩慢,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仍處于實驗、小試階段以及初步的應用探索,產業化生產方法還不成熟。國內產業化是流延法制備玻纖增強PP、PA、PC、PE等熱塑樹脂的預浸帶,目前也有部分廠家做出來碳纖預浸PPS或PEEK的預浸料,但是受制下游應用原因沒有批量應用。

2.高性能3D打印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材料,可替代金屬部件

       據外媒報道,3D打印專家Stratasys的子公司MakerBot推出METHOD碳纖維版本,可通過3D打印技術生產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材料,將3D打印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METHOD碳纖維平臺
        新的METHOD碳纖維版本旨在使工程師能夠打印出更堅固、更精確的零件,從而更好地適應工裝。METHOD碳纖維版是METHOD平臺的最新產品,可打印汽車碳纖維增強的尼龍材料,從而提高材料的強度和耐熱性。新的METHOD X碳纖維版本配置了新型復合擠出機,可實現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材料的打印。新型MakerBot尼龍碳纖維材料是金屬的理想替代品,可用于汽車結構件,例如車輛固定架和儀表,發 動機艙等。眾所周知,汽車碳纖維由于其強大的熱和機械性能,被廣泛用于汽車制造。作為金屬零件的替代品,METHOD為汽車碳纖維在汽車工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MakerBot總裁兼首席執行官Nadav Goshen說:“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是最受追捧和令人興奮的材料之一。由于其較高的強度、耐熱性和剛度表現,這種材料非常適合替代金屬部件,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隨著METHOD Carbon Fiber的推出,我們正在嘗試更多的打印復合材料應用。METHOD碳纖維是快速增長的METHOD 3D打印平臺的最新成員。”
         METHOD可生產質量穩定、表面光潔度穩定的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零件。用戶可以使用MakerBot的PVA可溶性基材打印帶有內部空隙的復雜幾何形狀,并使用METHOD加熱室的新退火功能進行材料硬化,最終提高零件強度。METHOD X碳纖維版本允許用戶使用可溶性Stratasys SR-30基底打印復雜的幾何圖形,從而獲得更好的表面質量。系統的干燥室有助于使耐汽車碳纖維增強濕尼龍材料保持干燥,從而獲得更好的打印質量。
         MakerBot計劃在將來提供更多彩頁復合材料擠出機和METHOD碳纖維版本進行3D打印的復合材料。由于該系統的腔室溫度高達110℃,其將可以支持更廣泛的高性能復合材料制造。據悉,3D打印的MakerBot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材料將于2020年6月面世。
         METHOD 3D打印平臺非常適用于高質量材料的3D打印,其打印的零件精度較高,且可適用于多種原材料。具體包括:汽車碳纖維增強尼龍、PC-ABS、PC-ABS FR、ABS、ASA、尼龍、PETG、Tough,、PLA、SR-30和PVA等。

3.中航高科第一季度盈利1.86億同比增長62.68%

        中航高科于近期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公告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0,582,583.22元,同比增長12.7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5,835,981.53元,同比增長62.68%。中航高科主要是因為復合材料業務收入增長以及確認收入產品結構變化和規模效益導致的毛利率提升所致。
        中航高科作為一家復材企業,于2015年航空工業復材資產借殼上市后成為國內航空新材料業務唯一上市主體。其航空新材料業務收入占比超過80%,盈利能力顯著改善,航空軍民用復材龍頭地位得以確立。中 航高科公司掌握中間體-預浸料研產核心技術,其產品碳纖維-樹脂復合材料(CFRP)賽道卓越,成長空間廣闊。碳纖維-樹脂復合材料是目前軍民用航空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國內目前仍處于航空復材應用起步—過渡階段,未來發展空間較大,將會帶來持續性紅利。

4.光威復材等13家企業發起山東先進復合材料創新共同體合作協議

       5月,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發起單位在濟南召開會議,簽訂《山東先進復合材料創新共同體合作協議》,成立山東先進復合材料創新共同體。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總工程師魏化震,山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黨委書記張新恩,山東金屬學會主任盧勇,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壯志,德州空調復合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于紅晶,武城縣復合材料協會會長吳立慶,安丘市玻璃鋼工業協會秘書長董鶴群等先后發言。成立共同體有利于打造復合材料領域協同創新、聯合攻關、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大平臺,有利于優化先進材料產業格局,促進材料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
       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共同體的性質——由山東復合材料領域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相關單位自愿聯合組成的松散組織,是一個合作平臺。其宗旨是以市場為導向,致力于搭建政產研學用的合作平臺,聚集各方力量,聯合開展材料技術標準和政策研究,建立完善復合材料產業相關標準,制定檢測規范,構建能效評估體系,服務政府決策,助力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會議研究明確了共同體下一步工作:按照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有關要求,向創新創業實體延伸。通過科技合作,催生實體,助力各地建設一批以研究院或公司為主體的創新創業共同體,推動山東先進復合材料產業跨地區聯動發展。要面向材料產業提供多元化服務,共同探索“互聯網+材料”新模式,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共同體成員單位間的交流合作,積極支持共同體成員單位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推進技術研發、產業創新和應用推廣,打造智慧材料新業態。
       會議確定進一步擴大共同體發起單位范圍,吸收本行業影響力大且愿意積極參與共同體的企事業單位,作為共同體發起單位加入,并根據工作開展情況,發展共同體成員單位,擴大共同體覆蓋范圍。同時,共同體將從山東復合材料產業實際出發,研究確定發展模式,進一步明確定位功能、運作機制、組織架構、工作內容等,制定工作計劃,組織召開相關專業會議,有目標、有重點地開展工作。據悉,山東省政府《關于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的實施意見》要求用5年左右的時間,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培育30個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同時帶動各地建設一批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創新創業共同體,形成“1+30+N”的創新體系。

衛星通信行業

1.小衛星組成天基物聯網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信息革命的第三次發展浪潮。特別5G出現以后物聯網浪潮更大發展,5G將滲透到物聯網領域,與工業設施,農業生產,醫療儀器,交通工具,日用商品,以及軍事裝備等深度融合,全面實現“萬物互聯”。
     (2)基本概念
        1)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
        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其應用領域主要包括運輸和物流、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健康醫療、智能環境(家庭、辦公、工廠)等,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2)天基物聯網
       多顆衛星發射到低軌,組成星座構成物聯網,稱為天基物聯網。星座衛星之間若有星間鏈路,則不需要地面信關站;否則需要地面信關站與衛星配合。
        3.) 小衛星概念與分類
        小衛星定義:廣義小衛星1000kg以下,狹義小衛星500kg以下。自從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興起小衛星熱,至今40多年歷史,據統計到2020年初已成功發射5000多顆,占同期全部航天器總發射量2/3。
        小衛星分類全球沒有公認統一標準,但有個基本共識;小型衛星,微小衛星,微型衛星,納米型衛星,飛行衛星等,同時又把微型衛星(1-2百公斤量級)以上稱為小衛星高端部分;把微型衛星以下稱為小衛星低端部分。本文著重研究小衛星高端部分天基物聯網。
        小衛星特點:重量輕,體積小,研制周期短,成本低,技術水平日益提升等,為此本世紀以來發射量越來越多,應用領域越來越廣。
     (2)小衛星物聯網發展前景
       從經濟觀點要求對物聯網收益要大于投資,有一個估算:物聯在百萬個以上,建立物聯網星座才不虧本,幾百萬個以上有營利,幾千萬到上億個將有大營利 。2017年10月美國北方天空研究公司(Northern Sky Research,NSR)針對低軌衛星物聯網的市場需求進行了預測。從2020年的不到2000萬美元增長至2027年的1.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接近70%。

圖--1低軌衛星物聯網市場需求預測
        根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ABIResearch)預測,到2024年將有2400萬臺設備通過衛星實現物聯網接入,由此產生的衛星物聯網產業鏈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麥肯錫公司預測,天基物聯網的產值在2025年可達5600億美元至8500 億美元。美國北方天空研究所(NSR)預測,未來10年,亞洲將成為天基物聯網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10%的唯一區域,到2027年,特別中國將大力發展小衛星物聯網,亞洲將成為衛星物聯網市場收入最高的區域之一,并將縮小與北美市場的差距。
        2022-2023年小衛星物聯網開始獲利,從此以后獲利將大幅度增高。結論小衛星物聯網發展前景是美好的,小衛星本身具有如下特點:衛星重量輕,成本低,研制周期短,應用效果日益提升,開發商參與門檻低,以及當前國內外已有二十多家在研制低價小型運載器,加上大型運載工具成功發射一箭多星,多到上百顆衛星,從而使小衛星發射費用大幅度下降。
      (3)小衛星物聯網典型實例
         1)中國航天科工“行云工程”天基物聯網
        航天科工集團計劃由“行云工程”與“虹云工程”分別建設天基物聯網系統與互聯網系統,統稱之為“空間通信”。“行云工程”計劃分三個階段,將在2023年前建成由80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星座,以解決目前地面物聯網業務因蜂窩通信網絡覆蓋率嚴重不足(陸地覆蓋率約為20%,海洋覆蓋率不到5%)而導致“通信盲區”難題,實現真正的全球萬物互聯。
        2019年發射行云二號實驗衛星成功,行云二號工作衛星,在2020年5月成功發射,衛星重量300公斤,由純固體火箭發射,這種火箭具有快速機身動發射能力,衛星外形結構見圖一2A。

圖一2A行云二號工作衛星外形結構
        “行云工程”打造的是中國首個覆蓋全球的“低軌窄帶通信衛星星座”。在國內低軌星座中首次采用了星間激光鏈路技術,在軌衛星之間可通過激光通信技術實現遠距離通信,可以不依賴地面站的轉傳,從而提高通信服務的實時性。
       2)中國航天科技鴻雁星座
       星座包含一個移動通信星座和一個寬帶通信星座,其中移動通信星座將由數十顆窄帶衛星組成,寬帶通信星座將由數百顆寬帶星組成,并輔以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鴻雁星座的建設分為兩個階段,一期工程由60余顆骨干衛星構成,優先提供全球移動通信業務和重點地區的寬帶互聯網業務;二期拓展為300余顆補網衛星,可在全球范圍內提供移動通信、寬帶互聯網接入、物聯網、導航增強、航空數據業務、航海數據業務六大應用服務。鴻雁星座實驗衛星重慶號在2018年12月成功發射。鴻雁星座正式衛星重量約為500公斤,可能設有星間鏈路。鴻雁星座公司設在重慶市兩江新區。整個星座計劃在2024年后完成。

圖-3 鴻雁衛星重慶號外形結構
         3)重組一網(OneWeb)互聯網與物聯網星座
       一網(One Web)公司目前雖然宣布破產,但是2020年上半年成功發射三次,在軌現有102顆衛星,加上地面還有幾百顆準備發射衛星,將有新的公司接管,未來會出現一個重新組成天基物聯網。具體簡況如下:
       一網新的物聯網星座,采用640顆衛星組成通信星座。由20個軌道平面,每個軌道平面分布30顆衛星,加上每個軌道平面必須有2顆備份衛星,總共640顆衛星,軌道為1200km,衛星重近200 kg。衛星通信為Ku波段,相控陣天線,采用星間鏈路,OneWeb工作衛星外形結構見圖-4所示。

圖-4  OneWeb工作衛星外形結構
         重組公司預計年2021開始運行,星座最早2014年完成發射任務。
        3)電信衛星(Telesat)星座
        加拿大電信衛星公司計劃組建通信/物聯網衛星星座,由117顆衛星組成, 通信/物聯網衛星星座包括在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軌道高度1000km,傾角 99.5度,有六個軌道平面,每個軌道平面有12顆衛星,共有72顆衛星;第二部分,軌道高度1248km,有五個軌道平面,每個軌道平面有9顆衛星,共有45 顆衛星,兩部分總共117顆衛星。星座提供寬帶與窄帶通信服務。星座衛星軌道分布見圖-5所示。

圖-5  Telesat星座衛星軌道分布
       電信衛星星座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申請, 第二個獲得批準。星座計劃 2020 年大規模發射,2022 年完成,並開始運行。TeleSat星座衛星軌道分布電信衛星星座實驗衛星,在 2018 年1月搭載印度火箭發射成功,衛星由英國Surrey衛星技術公司研制,重量168kg,軌道高度494/506km,傾角 97.6度,用于驗證Ka頻段高通量衛星技術。

2.虹云工程首發衛星在軌運行穩定8800小時

       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黨委書記馬杰介紹,作為中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試驗衛星,目前虹云工程首星在預定軌道上飛行近5000圈,穩定運行超過8800個小時,執行超過5000條指令,完成180余次通信試驗,開展20余次光譜測溫儀在軌觀測試驗,獲取了超過70GB圖像數據—這是虹云工程首星在軌運行一年半交出的答卷。她說,作為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試驗衛星,虹云工程首星自2018年成功發射以來,表現良好,有效驗證了低軌衛星互聯網的技術途徑。
       在當今信息時代,隨時隨地按需的互聯網接入已成為“互聯網+”產業構建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工信部2019年底的數據顯示,我國仍有2%的行政村未能接入互聯網。根據國際電信聯盟估計,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未聯網。除了這些地面網絡不發達的地區,航空、航海以及野外作業等都需要衛星網絡的支持。
       馬杰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為此提出基于低軌衛星星座構建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虹云工程,并于2018年12月22日成功發射首星。虹云工程首星創造了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首套低軌寬帶通信試驗系統、首次驗證星載相控陣跳波束寬帶通信技術、首套經在軌驗證的低軌寬帶通信協議、首個低軌寬帶相控陣用戶終端等“五個國內首次”,并入選新中國“150個第一”。
       馬杰表示,虹云工程首星發射后,先后完成了不同天氣條件、不同載體、不同業務場景等多種工況下的全部功能與性能測試,形成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低軌寬帶衛星通信協議、低軌寬帶衛星信關站等一批關鍵產品,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3.實踐“衛星互聯網”新基建,青島航空布局高速機上互聯網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型基礎設施范圍,“衛星互聯網”被正式納入新基建范疇。機上互聯網作為衛星互聯網的重要應用場景,是衛星互聯網的重要構成部分。加速其建設,將助力航空公司深度挖掘現有機隊增收潛能、提質增效。現階段,新基建戰略給航空公司提供了好的機遇期,產業各方一起協同,通過推進機載系統的加裝率和降低整體運營成本,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機上新基建。
       盡管國內已有多家航司布局機上互聯網,但在最核心的空地連接技術上,多數航班仍使用著傳統Ku衛星,有的甚至僅為機上局域網。這類互聯網飛機網速慢、成本高,使得乘客體驗比較差。
       今年6月,中國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高速互聯網飛機將在青島起航。青島航空此次加裝的機上高速互聯系統XstreamSAT,基于中國首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Ka衛星,單架飛機帶寬可達150Mbps。放眼全球,高通量衛星和Ka衛星資源的快速豐富,引領著機上互聯網全面升級。
      據悉,XstreamSAT是中國首例獲得民航局頒發的CAAC VSTC適航認證的國產機上高速互聯系統,打破了該領域國外廠商長期壟斷的局面。就機上互聯網而言,有望助力航司主業、增收輔業、保障運營,真正實現民航新基建。就中國民用航空電子而言,青島航空此番啟用國產機上高速互聯系統,對高端裝備國產化產業生態,或將起到良好示范和引領作用。
       配合機上高速互聯系統的技術創領,在軟件系統層面,青島航空采用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航空娛樂服務系統TD-Operation,及數字客艙一站式軟件解決方案TD-HUB,構建起一個包括航旅出行服務、移動端空中內容娛樂、空中電商新零售等在內的多元空中互聯網生態。
      未來,TD-Operation和TD-HUB也將隨著青島航空發展和旅客需求變化進行定制化運營,助力青島航空降本增效的同時,持續為旅客提供安全穩定、豐富多彩的機上高速互聯體驗,同時也為機上高速互聯系統價值加持。

4.SpaceX在載人火箭首發前日宣布融資3.46億美元,估值360億美元

       5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表示,該公司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3.462億美元資金。加上此輪融資,該公司迄今為止共融資逾5.67億美元,估值達到360億美元。
       SpaceX是在該公司即將執行首次載人發射任務的前一天宣布的最新一輪融資。據外媒報道,該公司將于5月27日執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名為“Demo-2”,原計劃于2019年執行,但期間遭遇了很多挫折,因此推遲到今年執行。
       據報道,SpaceX將用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運送兩名美國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ISS)。外媒報道稱,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和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已準備好,即將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此外,在當地時間周一的時候,美國宇航局(NASA)和SpaceX宣布,它們已經正式完成了最后的飛行檢查。
       隨著太空艙安全檢查的完成,美國宇航局(NASA)和SpaceX公司終于做好了飛行的準備。據悉,此次載人飛行將是這兩位宇航員首次乘坐SpaceX航天器飛往太空,也是該商業載人項目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SpaceX由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02年創立,該公司期望通過重復使用一級火箭和飛船,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此外,馬斯克還提出了殖民火星的構想和計劃。

金融資本市場

1.創業板注冊制8大熱點問題解析

        5月29日,為更好落實中國證監會《關于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實施前后相關行政許可事項過渡期安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穩步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審核銜接工作,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新聞發言人就市場關切回答記者提問。
針對深交所關于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問題內容,梳理如下:
        一、關于在審企業安排
       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實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深交所僅接受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并購重組在審企業提交的相關申請。此外,首發在審企業的具體安排如下:
        1.對于已通過發審委審核的,按照《通知》執行。
        2.對于證監會審核過程中已通過初審會但尚未經發審委審核通過的,接續審核,初審會意見已落實的,安排創業板上市委會議審議;初審會意見未落實的,落實后安排審核會議和上市委會議審議。
        3.對于證監會已反饋意見但尚未召開初審會的,繼續推進發行上市審核問詢工作,反饋意見已落實的,安排審核會議審議;反饋意見未落實的,落實后安排審核會議。
        4.對于證監會已受理尚未出具反饋意見的,深交所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發出首輪審核問詢。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在回復問詢后在深交所網站披露問詢和回復內容。
        5.再融資、并購重組在審企業參照前述安排執行。
       二、關于在審文件要求
        發行人、上市公司、保薦人及獨立財務顧問應當按照中國證監會及深交所相關規定,通過深交所發行上市審核業務系統提交電子版申請文件,申請文件應當與書面原件保持一致。在審企業報送申請文件時,應當將前期反饋意見回復等文件一并報送。
       三、關于審核順序確認
       在審企業可以在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實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深交所提出申請。深交所將按照相關企業提交申請文件的順序予以受理。
       其中,深交所對在審企業的受理順序,不作為深交所的審核順序。根據《通知》,在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實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受理的企業,深交所仍按該企業在中國證監會的審核階段和受理順序接續審核。如在審企業未在前述10個工作日內提出申請的,視為新申報企業。
       四、關于負面清單要求
       按照“新老劃斷”原則,在審企業無需適用相關負面清單的規定。在審企業在報送申請文件時,不需提交有關符合創業板定位要求的專項說明。
       五、關于中止狀態的在審企業安排
       處于中止狀態的在審企業,在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實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申請的,如中止情形已消除,發行人(上市公司)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告知深交所,經審核確認,恢復對其發行上市審核。中止情形尚未消除的,深交所按相關規定繼續中止。
       六、關于在審企業平移后舉報核查工作安排
      在審企業尚未處理完畢的舉報信,平移后由深交所處理,保薦機構將核查結果報深交所。
      七、關于財務報表有效期
       深交所在受理環節要求招股說明書中引用的財務報表、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引用本次交易涉及的相關資產的財務報表應在6個月有效期內。
       同時,考慮今年疫情防控特殊情況,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擬對上述規定進行適應性調整,允許首發、并購重組在審企業及新申報企業今年提交申請時,招股說明書引用的財務報表、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引用本次交易涉及的相關資產財務報表有效期可延長1個月。
      八、關于首發申報企業安排
      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實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后,深交所開始受理新申報企業的申請。對于首發新申報企業,深交所將根據《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的相關規定,按其受理的先后順序開始審核,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發出首輪審核問詢。

2.金融委發布11條金融改革措施,創業板注冊制、新三板轉板均有涉及

      金融委辦公室5月27日發布的11條金融改革措施,涉及中小銀行改革方案、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新三板轉板、加強金融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等內容,根據金融委辦公室安排,將按照“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原則,于近期推出這些金融改革措施。

       1、要點一:創業板、新三板改革涉及其中具體來看,在資本市場領域
       一是出臺《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等四部規章,發布《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等八項主要規則,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建立健全對創業板企業的注冊制安排、持續監管、發行保薦等配套制度。
       二是出臺《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上市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新三板改革,積極穩妥實施公開發行,選擇符合條件的企業作為精選層,允許公募基金投資,建立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機制,明確轉板范圍、條件、程序等基本要求,充分發揮新三板市場承上啟下的作用,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有機聯系。
       上述文件目前均在征求意見階段。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與此同時,《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等四部 規章、《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等八項主要規則同步發布。
        此輪改革對創業板市場基礎制度做了完善。一是構建市場化的發行承銷制度,對新股發行定價不設任何行政性限制,建立以機構投資者為參與主體的詢價、定價、配售等機制。二是完善創業板交易機制,放寬漲跌幅限制,優化轉融通機制和盤中臨時停牌制度。三是構建符合創業板上市公司特點的持續監管規則體系,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規則體系并嚴格執行,提高信息披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退市制度,簡化退市程序,優化退市標準。完善創業板公司退市風險警示制度。對創業板存量公司退市設置一定過渡期。另外,制度設計還在創業板企業的注冊制安排、持續監管、發行保薦等主要制度做了規范和完善。
        而新三板轉板制度于3月中旬出爐,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上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一系列的轉板制度安排,關鍵內容包括了,精選層掛牌滿一年,且符合上市條件的新三板企業,將可直接申請赴上交所科創板,或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轉板上市屬于股票交易場所的變更,不涉及股票公開發行,將由上交所、深交所依據上市規則進行審核并作出決定。
        3、要點四:從嚴追究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責任
       金融委辦公室還明確,將出臺《加強金融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的意見》,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按照過罰相當原則,明確對金融機構違法行為的按次處罰和違法所得認定標準,從嚴追究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責任,對違法責任人員依法嚴格追究個人責任,加大對金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違法者形成有效震懾,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銀保監系統共開出470張罰單,總金額達7254.16萬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累計罰款金額和數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包括140家保險機構,其中3位高管被撤銷任職資格,3家機構被責令在規定時間內停止新業務,1家機構被吊銷牌照,單筆處罰金額最大的總額達338萬元。

3.西安高新區發布《發展“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硬科技示范區,實現高質量發展,5月29日上午,西安高新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西安高新區發展“新基建”加快硬科技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為高新區發展“新基建”給出了時間表、繪就了路線圖、明確了任務單。
        今年以來,高新區積極聚焦5G基站建設、特高壓、醫療衛生、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及創新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謀劃制定了《“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
       據了解,《“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立足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從加大現代基礎設施配套投資和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兩方面,提出了高新區發展“新基建”的3年目標、2大建設行動、4個項目推進機制和5項保障措施,同時精心布局了85個重大項目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儲備了46個前期項目。總投資1150.89億元,3年完成投資931.93億元以上。5月31日,北斗產業創新中心系列項目、5G基礎設施建設系列項目、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示范區項目等首批7個新基建領域重點項目,將全面開工建設。
      (1)在加大現代基礎設施配套投資方面
       ①加快打造綜合性軌道交通體系,以長安中心(新西安南站)建設為引領,布局多層次軌道交通應用網絡。到2022年,綜合性軌道交通領域完成投資71.42億元以上。
       ②補齊城市道路交通建設短板,建設“常規公交+接駁環線”公共交通系統,新建一批規模化公用充電站,創新充電站建設模式,支持龍頭企業打包建設充電場站等基礎設施。利用現存資源實施充電樁改造,建設智能立體停車系統(停車場)。到2022年,城市道路交通建設領域完成投資476.83億元以上。
       ③做大做強特高壓產業,提升特高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圍繞西電集團特高壓產業園項目,打造特高壓集群企業示范,聚集一批知名設計單位、科研院所、研發機構、制造企業等開展聯合研發、技術攻關和配套合作。推進特高壓產業智能化發展,加快新基建下“多站融合”智慧園區項目建設,支持物聯網、人工智能、精密加工、機器人等尖端技術應用于特高壓領域,率先成為特高壓領域核心技術策源地。
       ④推動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加快國際醫學康復中心、老年病醫院、省交通醫院的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生物醫藥產業生態。積極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系列項目建設,打造“一區一廳兩園一帶”產業空間格局。到2022年實現投資211.35億元以上。
      (2)在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
       ①加快布局5G產業發展,深化與中國電信在5G領域合作,加快布局一批5G領域基礎設施。以天和防務、中電科等龍頭企業為引領,加速建設5G產業集聚區,實現高新區5G全域覆蓋,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5G產業創新中心。到2022年,5G領域實現投資121.37億元以上。
       ②提速大數據中心建設,建設高新區產業大數據平臺,打造城市大腦,實現城市基礎信息全面共享。到2022年,大數據中心建設實現投資6.03億元以上。
       ③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壯大,構建數字經濟產業體系,加快推進省級特色數字經濟示范園區項目建設,做大做強智能軟件、數字芯片、智能制造三大優勢產業。到2022年,數字經濟領域實現投資41.72億元以上。
       ④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依托西門子工業4.0絲路創新中心、印度小鎮(創芯園)建設項目,打造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建設市級工業互聯網創新實踐基地。到2022年,工業互聯網領域實現投資48.59億元以上。
       ⑤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試驗區核心區,加快推進華為鯤鵬系列項目、菜鳥網絡、西安電子谷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項目建設,建成中國西安出海產業園,打造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核心區。到2022年,人工智能領域實現投資110.15億元以上。
       ⑥加快布局創新基礎設施,高標準建設中科院地環所及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推進西安科學城科普展覽館、國科大西安學院、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建設,布局一批國家新一輪重大創新基礎設施,著力打造科技創新示范和創新資源集聚高地。到2022年,創新基礎設施領域實現投資61.71億元以上。
       為保障《“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高新區還圍繞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軌道交通、特高壓等新基建重點領域,聯合區內12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發起成立了“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5G產業生態聯盟”“軌道交通產業聯盟”“大數據產業聯盟”“新能源汽車充電產業聯盟”“特高壓產業聯盟”等7個“新基建”重點領域聯盟,積極借力聯盟作用,動員廣泛的社會市場力量共同參與“新基建”建設。

4.國資委正式發布《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工作指引》

       5月30日,國資委正式發布《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工作指引》(簡稱《指引》)。“《指引》印發后,國資委將指導中央企業推動符合條件的控股上市公司科學高效規范地開展股權激勵工作,加快建立健全覆蓋企業經營管理骨干和核心科研技術人才的正向激勵機制。”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
受訪專家指出,在國資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的基礎上,此次發布的《指引》進一步細化了央企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規則,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制定并實施股權激勵,提高股權激勵的可操作性,未來央企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或迎爆發期。

       此次下發的《指引》共九十七條,主要內容有五方面:
      一是重點介紹實施股權激勵的政策依據、適用范圍,實施股權激勵的條件、原則及相關要求。
      二是對股權激勵計劃中的激勵方式、激勵對象范圍、權益授予數量、授予價格、時間安排、激勵收益等的內涵要義、政策規定、操作規范進行詳細闡釋。
      三是從強化公司業績考核、健全激勵對象績效考核評價、科創板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考核等方面明確出資人的導向和要求,引導企業注重價值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是將規范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責任追究與特殊情形處理、財務處理和稅收規定等方面的要求和規定進行了梳理明確。
      五是歸納各級國有股東的職責,對股權激勵計劃的決策、申報、實施、終止等程序事項予以梳理,并重申監督管理、信息披露等要求。
       激勵方式與公司特點相匹配
     《指引》指出,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式包括股票期權、股票增值權、限制性股票。上市公司應當根據實施股權激勵的目的,按照股票交易上市地監管規定,結合所處行業經營規律、企業改革發展實際、股權激勵市場實踐等因素科學確定激勵方式。
        股權激勵力度加大
      《指引》明確,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及科技創新型上市公司可以適當上浮首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授予的權益數量占股本總額的比例,原則上應當控制在3%以內。公司重大戰略轉型等特殊需要的可以適當放寬至股本總額的5%以內。上市公司連續兩個完整年度內累計授予的權益數量一般在公司股本總額的3%以內,公司重大戰略轉型等特殊需要的可以適當放寬至股本總額的5%以內。
      《指引》指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權益授予價值,根據業績目標確定情況,不高于授予時薪酬總水平的40%。股權激勵對象實際獲得的收益,屬于投資性收益,不再設置調控上限。
       “寬進嚴出”科學考核
       《指引》指出,權益授予環節的業績目標水平根據公司發展戰略規劃,結合計劃制定時公司近三年平均業績水平、上一年度實際業績水平、同行業平均業績(或者對標企業50分位值)水平合理確定。股權激勵計劃無分期實施安排的,可以不設置權益授予環節的業績考核條件。
         權益生效(解鎖)環節的業績目標水平應在授予時業績目標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根據分期實施方案制定時公司近三年平均業績水平、上一年度實際業績水平、同行業平均業績(或者對標企業75分位值)水平,結合公司經營趨勢、所處行業特點及發展規律科學設置,體現前瞻性、挑戰性。行業發展波動較大,難以確定業績目標絕對值水平的,可以通過與境內外同行業優秀企業業績水平橫向對標的方式確定。
        引入分期授予 鼓勵人才持續激勵
     《指引》引導企業分期實施股權激勵,明確權益授予后至少鎖定兩年,解鎖后在不低于三年內分批生效。
分期授予方式將使得股權激勵成為企業定期人才盤點和付薪的常規工具,有利于持續調動核心骨干人才的積極性,達到持續激勵、人才保留,推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鼓勵科創板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
      《指引》允許尚未盈利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允許科創板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低于公平市場價格的50%。《指引》對科創板上市公司原則上都承接了上市規則,但同時也細化了要求,做到激勵與約束向對等。
       央企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將提速
       據數據顯示,自國資委2019年11月印發《通知》至2020年4月底,合計共有21家中央企業公告股權激勵,同比增長31.25%。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單廣袖表示,此次出臺的《指引》指導性非常強。一是賦予企業更大靈活性,同時對過往多項政策規定進行了系統集成,充分體現了放活與管好的統一。二是能夠有效幫助企業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股權激勵評審管控工具,為企業用好股權激勵提供了系統的設計框架。三是體現了鮮明的市場化導向,為健全企業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解決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供了政策指引。
       據怡安翰威特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三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股權激勵普及率從10%逐步上升到2019年末的18%。僅在2019年,有59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權激勵計劃,創歷史新高。實施股權激勵的A股央企2019年凈利潤增長率平均為15.2%,顯著高于未實施的A股央企。
       中智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雙認為,《指引》頒布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出臺前夕,該項工作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抓落實提成效”的政策支撐。《指引》的發布,無疑是對推動中央企業擴大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工作的覆蓋面上起到積極作用。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馮征昊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閆晨曦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昆明市| 三台县| 沭阳县| 罗江县| 射阳县| 兴和县| 惠州市| 明溪县| 瑞昌市| 永登县| 威海市| 永靖县| 四川省| 永丰县| 连州市| 香港 | 西乌珠穆沁旗| 措勤县| 陈巴尔虎旗| 昭苏县| 务川| 重庆市| 阳原县| 洛南县| 略阳县| 改则县| 淮阳县| 邮箱| 北碚区| 杨浦区| 青河县| 柘城县| 贡觉县| 张家口市| 洪江市| 珲春市| 黔西县| 合作市| 陇西县| 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