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最新消息,美國特朗普政府當地時間13日宣布,將把允許美國公司繼續與華為公司開展業務的期限再延長45天。
路透社稱,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名,將華為列入黑名單。此后,美國商務部又允許華為購買部分美國制造產品,以及美國企業可以繼續采購華為公司產品。《國會山報》13日則稱,此次是華為于2019年5月被列入這一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以來,美國政府的第4次許可證延期。現有的許可證將于2月16日到期。
華為公司也表示,不管臨時許可是否延期,對華為經營產生的實質性影響有限,也不會改變華為一直遭受的不公平對待。華為一直認為,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加入“實體清單”,對美國的損害比對華為的損害更大。不僅會對與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也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合作和互信。
華為方面呼吁美國政府停止對華為的不公正對待,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當時則回應,中方此前多次表明過立場。我們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他國特定企業采取歧視性、不公平的做法,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2月11日,財聯社從康佳集團處獲悉了其芯片業務的最新情況。報道指出,康佳集團投資超過10億元的康佳芯盈半導體芯片封測廠將于2020年竣工量產,將有超過2億顆/年的產能。康佳芯盈規劃布局三大存儲產品線,包括SSD、eMMC及DDRL。其中,康佳SSD產品已于去年年底實現量產并且已銷售37000臺,預計2020年銷量將超過200萬臺,而eMMC產品、DDR產品2020年全年銷售預計分別將超過4000萬顆和2000萬顆。
2019年11月25日,康佳集團發布公告稱,擬投資建設存儲芯片封裝測試廠。根據公告,該項目由康佳集團控股子公司康佳芯盈半導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作為運營主體。擬選址鹽城市智能終端產業園,計劃總投入10.82億元,其中購買設備等投資約5億元,占地100畝,投資建設存儲芯片封裝測試廠,開展存儲芯片的封裝測試及銷售,計劃2020年度試生產。
資料顯示,康佳芯盈成立于2019年10月29日,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康佳集團認繳出資5600萬元,持有其56%的股份,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銷售;以及集成電路領域的設計服務、技術服務等業務。
近期,康佳集團在存儲領域的布局取得了重大進展。2月4日,康佳集團披露,控股公司合肥康芯威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款存儲主控芯片“KS6581A”已實現量產,首批10萬顆已于2019年12月完成銷售。康佳集團還強調,合肥康芯威公司將爭取在2020年銷售存儲主控芯片1億顆。
根據規劃,康佳集團計劃在5-10年時間,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于成為中國前10大半導體公司,實現年營收過百億元。
2月14日,GSMA官網今日凌晨發布聲明,正式宣布取消MWC2020大會的舉辦。在2019年全球5G陸續商用之后,5G無疑將是本屆MWC的絕對主角。此次MWC停辦,5G失去了重要的展示舞臺,近期,芯片廠商都紛紛感受到,5G部署放緩的趨勢。
研調機構Gartner此前估計,2019年全球5G無線基建市值將超過20億美元,幾乎為2018年的三倍以上,盡管預期2020年市值更將達約40億美元,不過近期賽靈思等設備供應商卻似乎對今年5G前景沒那么樂觀,甚至認為可能出現放緩,分析師認為,增長放緩可能受亞洲及美國5G部署延誤所致。
即使身為5G技術普及上的領導國,2019 年上半年以來,南韓網絡營運商在 5G 技術上的投資也出現縮減跡象。
三星電子上月表示,預期今年國內5G業務將有所下滑,截至到2019年12月底,韓國5G承載了該國所有無線網絡流量的20.4%,韓國5G用戶占據該國移動通信用戶總數的比例為6.8%,5G eMBB對于韓國消費者非常有吸引力。此外,美國LED大廠科銳首席執行長 Gregg Lowe 亦表示近期5G部署進程已延遲。
不過,并非每個網絡營運商如此悲觀。AT&T執行長 Randall Stephenson 上月表示,其5G網絡覆蓋已達 5000 萬人,且有望在第二季覆蓋整個美國。Verizon首席執行長 Hans Vestberg上月也預計其5G網絡將快速增長,且明年增幅將更加顯著。
5G智能手機在2020年正式開始發布,其中,作為其零部件之一的手機RF(射頻,Radio Frequency)零部件的搭載數量也將會持續增加。而且,據預測,手機RF也將會是天線領域中商機最大的領域之一。
智能手機所搭載的天線一般采用MID(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并安裝到框體的上部和下部。在5G中,6GHz以下,也就是所謂的“Sub-6”領域中,基本沿用如今的天線技術,不過,在諸如28GHz、39GHz這樣的毫米波領域中,天線技術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毫米波具有一次可以傳送大量數據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有穿透障礙物能力較差的弱點,天線技術的高度化將會成為智能手機終端、基站等基礎設施領域的關鍵要素。具體而言,與以往的形式完全不同,而是需要配置了陣列狀(Array)的天線墊(Antenna Pad)的“AiP”。
如今能夠實現AiP實用化的僅有美國的高通一家公司。高通于2018年發布了第一代“QTM052”,2019年發布了旨在擴大周波數、實現小型化的第二代的“QTM525。包括調制解調器在內,高通建立了可以支持毫米波的解決方案的體制。
其他Chip Set Vendor(芯片組供應商)也在著力開發AiP。尤其是中國的海思和中國臺灣聯發科都在積極地研發,同時他們也在以與材料廠商共同合作的形式推動產品的評價。
很多材料廠家預測低損耗材料的市場將會擴大,因此,都在加速新產品的上市和研究開發,AiP的登場很有可能會顛覆這些前提條件。
華為作為5G基站全球供應商之一,在中國大陸地區的5G基站市場占據60%市場份額,應對5G基站在2020年需求的爆發,上游的光收發器采購量大增,進而帶動收發器模塊的外延芯片組件出貨量顯著增長,臺商已經受益。
據Digtimes報道,供應鏈人士表示,中國大陸的5G基站光收發器模塊制造商正在加緊尋求獲取臺灣地區零部件供應商的能力支持,以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維持對華為的穩定發貨,消息人士透露,華為在中國通信運營商的5G基站供應中占據了60%的份額,并已經向4家中國供應商(華工、光迅、中際旭創、海信寬帶)發布了超過300萬個25G光收發器的訂單。據報道,臺灣LandMark Optoelectronics向上述四家5G光收發器商中的3家供應機遇GaAs的光通信組件,并表示所有客戶均已要求該公司承諾“優先提供產能支持”或“不將產能轉移給同行制造商”,以免影響向華為的發貨。
由于5G基站組件的交貨時間長達2-3個月,LandMark強調說,短期內冠狀病毒的流行不會影響其出貨量和收入。記者了解到LandMark預計用于2020年上半年的10G收發器模塊的外延芯片組件的出貨量將顯著地增長,但25G模塊的銷售額將在下半年開始逐季度增長。
光惠(上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GW”)于春節前完成近億元融資。本次B輪融資由前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尹明等創立的啟高資本領投、飛馬資本等跟投。此輪融資將用于拓展及完善基于976nm技術路線的萬瓦激光器產業線,大規模生產制造高功率高亮度激光器。
光惠(上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前身GW Laser Technology LLC 于2014年9月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成立,2015年11月于中國上海設立制造基地,主要致力于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研發、制造、生產和銷售。GW創始團隊為海外博士、資深技術專家,專注光纖激光器研發近20年,先后在國內首先發布2kW、3kW單模單腔光纖激光器以及6kW-20kW的多模連續激光器。公司開發出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其中包括首創3000W@20um(M2小于1.2)極限高亮度激 光器及擁有目前業內高能量密度20000W(7*3000W合束,通過100um光纜輸出)的高功率光纖激光器。
截至目前,公司有員工100余人,取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及專精特新榮譽稱號,有數千臺設備在全球范圍內運行,擁有客戶近200家,其中不乏激光行業知名企業客戶(包括多家激光上市公司),2019年銷售過億元。
近日,歐司朗推出新的紅外激光SPL DP90_3,該組件專為激光雷達系統的高分辨率近場探測而開發,向自動駕駛再邁進一步。
關于自動駕駛,目前存在一個廣泛的共識,只有融合了激光雷達、雷達和相機系統的傳感器,才能為完全自動駕駛提供足夠的安全。在不同的場景下,以上每種技術各有優缺點,但總體而言,這些技術融合得越好,車輛在交通中行駛就越安全。以激光雷達系統為例,它能在行駛過程中實時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維信息。
遠程激光雷達用于探測車距約250米以外的物體,而汽車周邊的實時環境則必須由中短程激光雷達捕捉。中短程激光雷達可以覆蓋車距約90米的范圍,因此包括高速公路上的行車路況、城市交通狀況,均一覽無遺。
SPL DP90_3是新型單通道脈沖激光器,光束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尺寸只有0.3毫米x 0.6毫米,有利于系統制造商的緊湊設計。該組件的輸出功率為65瓦,輸出功率為20a,效率約達30%,有助于降低系統運行總體成本。不僅如此,該組件適用于拍攝汽車周邊環境,為后續系統分析提供高分辨率圖像。
在近距激光雷達應用中,SPL DP90_3可以對實時的車輛環境進行掃描。
對于無人駕駛汽車來說,除了周圍環境的3D信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周圍運動物體的速度,以及物體運動的方向。實時獲取“三維信息+速度”的整體數據,就成了很多公司的研發技術路線。
比如激光雷達制造商Aeva,這家公司剛剛獲得了大眾汽車大股東保時捷的投資,這也是保時捷投資的唯一一家做激光雷達的公司。而在去年4月,Aeva宣布已經與奧迪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這樣一來,這家公司擁有了大眾汽車兩個高端品牌的加持
4D激光雷達背后的FMCW技術
為什么要獲取周圍物體的速度呢?因為在某個時點生成的三維地圖畢竟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數據,三維數據上每一個點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這個物體下一秒會朝哪個方向前進?這對判斷周邊物體(比如行走的行人和靜止的樹木)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能成功獲取到速度的數據,傳感器就能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判斷數百米之外的物體究竟是靜止的樹木還是行走的行人,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激光雷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脈沖激光雷達和連續波激光雷達。脈沖激光雷達是目前階段大部分的激光雷達公司采用的技術,使用的是“飛行時間(ToF)”的原理,發射不連續的光脈沖來計算往返的時間、獲取目標的距離。第二種技術就是發射連續波來探測物體,并由此可以測量返回光子的頻率。這種方式也被稱為連續波調頻(FMCW),能夠成功探測到周圍物體的速度。
激光雷達生成的點云圖
這種技術之所以能探測速度,是因為FMCW激光雷達一般采用所謂的“相干探測”,可以對運動目標進行多普勒測量。我們高中物理都學過“多普勒效應”,波在波源移向觀察者接近時頻率變高,而遠離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低。通過多普勒測量,能夠準確區分出運動與靜止的物體,從而進行速度數據的測量。
市場化的前夜
Aeva公司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宣布,他們的“4D激光雷達”可以識別距離300米遠的物體,已經達到了目前市面上激光雷達探測的極限。公司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表示,這款激光雷達還可以探測到反射10%入射光的物體,可以識別車道標志或者交通標志。
更重要的是,Aeva研發的4D激光雷達售價不超過500美元。我們知道激光雷達能否被廣泛應用于無人駕駛汽車,關鍵因素在于成本。這款產品水平方向可掃描120度,垂直方向上可掃描30度,理想情況下,1-2個激光雷達即可滿足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需求;而要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則需使用3-4個雷達。不過,即使是使用3-4個激光雷達,每輛車的成本也才1500-2000美元左右,仍然遠遠低于激光雷達的老大Velodyne的價格。據說大眾集團也正是看中了Aeva激光雷達的成本優勢。
雖然有好技術在手,但這并不意味著Aeva在未來能秒殺其它激光雷達廠商。其實,世界上第一款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FMCW激光雷達系統是被Aurora收購的Blackmore公司研發的。不過跟Aeva公司的300米探測距離相比,我們了解到的數據是Blackmore公司的測量范圍要短得多:200 碼(約184 米)。而在Blackmore之前,這種技術更多是用在航空航天(NASA研發出了第一臺多普勒激光雷達,用于月球自動著陸任務),以及重工業(比如測量風速和湍流,三菱將其用于風力發電,檢測空中交通安全)。
976nm泵浦光纖激光器因其高性能使一直是定向能激光應用首選,以美國為代表的各國近三十年幾十億美元的投入也極大推動了光纖激光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工業應用的普及,但是國內光纖激光器產業由于歷史原因一直沒有解決基于976nm泵浦的光纖激光器大規模工業應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
美國IPG以獨有的分布式側面泵浦技術,充分發揮基于976nm泵浦的光纖激光器的低成本、高光電轉化效率高、高能量密度等獨特優勢引領了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大規模工業化應用。
GW專注976nm軍工技術,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在國內率先實現基于976nm泵浦技術的光纖激光器的大規模工業應用,突破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實現國內976nm軍工技術的初步產業化。
目前976nm泵浦技術以更高光電轉化效率成為萬瓦光纖激光主流技術路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并將不斷推動新一代萬瓦光纖激光器的技術升級、性價比的提升和加速在通用加工場景的應用滲透
976nm技術路線獨特優勢
(1)用料更少
目前降低激光器成本的先進技術主要有泵浦效率更高的976nm技術方案,976nm更高泵浦效率及更短光纖。
976nm比915nm泵浦的光電轉化效率提高33.33%以上(從25-30%提高至40%以上);12kW的976nm比915nm產品成本低10%左右。
(2)運行成本更低
976nm泵浦方案因為其光電轉化效率達到40%以上,相比于915nm泵浦的25-30%節能特性顯著。以IPG的976nm泵浦技術的12kW的激光器為例,976nm泵浦激光器一年將比其他技術路線省電13.44萬元,整個壽命期的節能費用接近甚至未來可能高于一臺12kW激光器的價格,競爭優勢極為明顯。
(3)能量密度更高(高亮度)
單腔單模3000W實現20um光纜輸出,M2(光束質量)小于1.3,能量密度達到240萬瓦/平方毫米,目前是工業用光纖激光器的物理極限,而實現此能量密度正是基于976nm泵浦技術方案。
對于高端應用(動力電池焊接等精密焊接)的激光焊接對激光器的能量密度要求較高,目前動力電池領域的激光焊接主要基于976nm泵浦技術的光纖激光器。從公開資料來看,聯贏激光、先導智能等行業知名企業主要應用的為基于976nm泵浦技術的高亮度激光器,目前國際上主要為IPG,國內開始使用GW。此外,極限光束質量亦是軍工應用要求的性能指標,目前976nm泵浦激光器依舊是激光定向能武器的首選光源。
GW-中國976nm大規模工業應用引領者
GW Laser Technology LLC 于2014年9月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成立,2015年11月于中國上海設立制造基地,主要致力于976nm泵浦技術產業化落地,GW經過多年努力初步實現976nm工業化的規模應用,并在下面幾個方面進行了技術的突破及優化:
(1)泵浦的選型
(2)芯片和冷水板敏感性設計
(3)結構設計及熔接點熱管理
(4)殘余光的處理
(5)全局優化設計改善激光輸出特性
截至目前,GW已經成功推出基于976nm技術的500W-3kW工業用單腔單模激光器及4-20kW工業用多模光纖激光器,數千臺的工業用戶的批量使用已經初步驗證了976nm技術完全可以滿足工業應用更嚴格的可靠性要求,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供應鏈的國產化,為976nm技術在國內的持續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約117.6 萬輛,同比下降3.5%。動力電池裝機量約62.2GWh,同比增長9.3%。
圖1:2019年動力電池月度裝機量及同比
動力電池業洗牌進一步加劇 頭部企業份額進一步集中
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配套動力電池企業共有79家,相較2018年減少了13家,動力電池業洗牌進一步加劇。其中,排名前十的電池企業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力神、億緯鋰能、中航鋰電、孚能科技、時代上汽、比克、欣旺達裝機量合計達54.65GWh,占比高達87.90%,較2018年前十企業增長5個百分點。尤其,寧德時代裝機量占比較2018年提升近10個百分點。
對比2018年前十,北京國能、卡耐新能源跌出前十榜單,其他8家動力電池企業仍然穩定在前十行列,時代上汽、欣旺達躋身進前十行列,頭部競爭格局相對較穩定。
圖2:2018年PK 2019年動力電池企業TOP10
同比2018年,前十企業6增4降。2019年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中欣旺達、中航鋰電、億緯鋰能、寧德時代、國軒高科5家企業均實現同比增長,分別增長了580.02%、105.75%、36.71%、35.48%、7.58%。時代上汽為2019年新增動力電池企業,2018年無裝機。其余四家企業裝機量同比2018年均為負增長。
歷經金剛線、PERC技術引發的“生死之戰”,光伏從業者可謂充分領略到了技術迭代的殘暴,從而對各項高效技術豎立起前所未有的靈敏嗅覺。這從業內對突破技術的討論甚至爭論熱度可見一斑。
聚焦產業鏈上游硅片端,圍繞“大尺寸”掀起新一輪技術革新,顛覆傳統156.75mm尺寸,“隆基派”主推166mm,“中環派”力捧210mm,“晶科派”獨唱163mm。
值得重視的是,大尺寸硅片不僅僅打開了LCOE成本下跳的通道,更是扣響了新一輪產能淘汰的發令槍。生死邊緣,業內爭論不休,電池組件等下游企業紛紛謹慎站隊。
近期,隨著愛旭科技5GW210mm高效太陽能電池量產、東方日升采用210mm硅片的500W高效組件面世,210mm硅片的推進速度令業內側目。
下表梳理了從設備到組件企業對166和210體系的跟進情況,整體來看兩條路線都有擁護者,在電池端通威和愛旭分別押寶了166和210。
從實際量產情況來看,隆基先行一步,于去年開始出售166硅片。反觀中環210硅片量產還有時日。此前業內也有討論,在210硅片量產之前,隆基強勢推廣的166硅片是否會率先搶占市場,進而影響中下游的組件應用。對于中環而言,時 時間至關重要。近期中環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中環五期項目首批M12單晶硅棒已投產,同時將繼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加速達產。”
166和210究竟誰能最終占據市場主流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技術之爭必然帶來新一輪產能淘汰,而2020年曾居市場主流的156.75mm小尺寸硅片或將率先淹沒在這場硝煙中。
根據信息產業第十一研究院設計院、三峽資本的結論:2021 年之后,HJT電池光伏電站資本金IRR具有明顯優勢,股市上HIT概念紛紛打了雞血,剛剛勝利的革命者似乎轉眼之間就成了即將被革命的對象。電池行業,進入了后PERC+時代。
HJT 電池生產設備與常規電池的兼容性較差,新建項目需要重新投入生產線,因此,很多深耕PERC的公司對此比較排斥,目前PERC依然是主流大廠的第一選擇,PERC的擴產潮依然處于高峰時段,大火的HIT概念更多只是小規模的試生產。
據測算,PERC的擴產成本目前大概維持在每GW2-3億元,而HIT的擴產成本則達到8-10億元,相差三倍左右,根據預測,HIT設備成本只有達到5億元左右的時候才具備大規模量產的可能性,只有達到3-4億元,才可能對PERC產線進行碾壓式替代。
換言之,HIT的擴產成本必須下降一半左右才能大規模應用,下降三分之二左右才能實現HIT革命,可謂任重而道遠,其降本手段主要有三,即:設備國產化、生產規模化、和耗材國產化。
一定程度上,設備國產化應為后兩者的前置條件,也就是說,誰能最先讓HIT設備國產化,誰就能吃到最肥美的頭啖湯。
目前,邁為股份與捷佳偉創是HIT國產化這條賽道的主要選手,均在握緊PERC的同時積極布局HIT,兩家公司均為光伏設備龍頭企業,主流客戶高度重合,且均手握巨額訂單,據華西證券測算,邁為股份手握訂單33億元以上,東北證券測算捷佳偉創的在手訂單在29-58億之間,現金流充裕,足以支撐HIT設備的研發。
隆基全資子公司西安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西安樂葉”)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11日簽訂項目投資協議,就西安樂葉在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投資建設年產10GW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本次投資金額約45億元。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西安樂葉擬租賃管理委員會的廠房和附屬、配套設施,購置、安裝滿足年產10GW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的生產設備和工器具。本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實施年產7.5GW單晶電池項目,二期實施年產2.5GW單晶電池項目、年產680MW單晶電池及組件中試項目。
通威股份近日發布公告,擬200億元投建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的消息震驚行業,該項目的投建對通威股份而言堪稱大手筆。
根據已有及在建項目的進度情況,通威股份將在今年內至少形成30GW的太陽能電池規模。而上述項目全部實施后公司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產能將達60GW,進一步凸顯公司規模優勢。
根據通威股份最新同時披露的“中期(2020-2023年)發展規劃”,公司高純晶硅業務累計產能目標是在2023年達到22萬噸至29萬噸,生產成本控制在3萬至4萬元/噸;現金成本控制在2萬至3萬元/噸;在太陽能電池業務領域,公司2023年的累計產能目標為80至100GW,且新型技術產品非硅成本持續下降。
光伏市場一改疫情爆發以來的萎靡狀態,頻頻爆出好消息。 繼通威股份擬200億元投建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后,隆基股份于2月12日晚發布公告,子公司擬投資45億元上馬10GW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光伏巨頭企業的擴產消息層出不窮,企業不斷追求更大、更強的同時,行業的變革也悄然而來。
值得一提是,行業龍頭企業紅紅火火擴產的另一面,是中小型光伏企業身陷泥潭。
2020年開年,一眾企業被爆出破產拍賣資產,包括山東騰龍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安陽市鳳凰光伏科技有限、寧夏潤峰電力有限公司、浙江國貿新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以及旭陽雷迪、海潤光伏、向日葵、昱輝陽光等老牌光伏企業紛紛進入破產、退市、剝離光伏業務、退出中國市場等程序。
光伏行業整合之戰已經打響,隆基、中環、晶科、協鑫等不少光伏企業都曾有過大手筆的擴產計劃,可以肯定的是,光伏產業進一步集中化的寡頭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強者恒強態勢顯現。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上市公司出現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情形,交易所可以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2017年、2018年,易成新能已連續兩年虧損,凈利潤分別為-10.39億、-2.52億。若2019年繼續虧損,易成新能則面臨被停牌。不過背靠國資,易成新能2019年的“保殼”之戰勝利在望。2020年2月3日,公司披露了《2019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19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5~7.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退市邊緣,易成新能毅然調整結構,放棄切割轉而拓展其他業務。首先,全力加碼電池片業務。2016年,易成新能與許昌首山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山化工)和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煤隆基),主要從事高效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及相關產品生產、銷售等,其中易成新能持股50.20%。2018年2月,易成新能發布公告,投17億元擴產,新建年產4GW高效單晶硅電池片(二期)項目,電池片產能達到6GW。此外,易成新能通過并購全力拓展石墨電極業務。2018年11月,易成新能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啟動對控股股東平煤神馬旗下的開封碳素的收購。開封炭素主要業務為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用在電弧爐煉鋼,也 可用在工業硅爐、黃磷爐、剛玉爐等作導電電極。
2019年通過“買買買”,易成新能終于在第三季度實現了扭虧為盈,2019年前三季度盈利9.56億元。
2020年1月底,盧新泰爾(Lucintel)公司發布“航空航天、國防領域用碳纖維市場報告:發展趨勢、預測及競爭性分析”。據估計,2020年到2025年航空航天和國防市場中的碳纖維產值復合年增長率為4.2%,到2025年該領域用碳纖維產值將達到15.6億美元。未來一段時間,碳纖維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應用仍具有明顯吸引力,如在商用飛機,支線飛機,通用航空,直升機,無人機和其他飛機上碳纖維均有廣闊的發展機遇。
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碳纖維廣泛應用的主要推動力是該領域對先進高性能輕質高強材料需求的不斷增長,且終端應用行業不斷增長。在未來五年間(2020-2025年),商用航空是碳纖維產值最大的領域,而無人機是增長最快的領域。從纖維絲束規格來看,由于具有顯著的力學性能優勢,小絲束(小于24k)預計仍將是潛在應用最大的細分市場,并且在預測期內呈現高速增長態勢。而商用航空中碳纖維應用比例的增加,以及B787、B777、A350WXB和A380等飛機交付量的增長會極大推動航空航天和國防市場中碳纖維的增長。
風能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并且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市場。隨著葉片越來越長,葉片制造商正在尋找在不犧牲性能的情況下減輕大型結構重量的方法,也在使用碳纖維。風電葉片仍然是復合材料的關鍵市場領域。近日,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了2019年中國風電整機商排名。具體排名如下:
受補貼退坡刺激及海上風電發展提速的雙重影響,中國風電市場新增吊裝容量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2019年中國新增吊裝容量高達28.9GW,相較于2018年增長37%。其中,陸上風電新增26.2GW,增速為36%,海上風電新增2.7GW,增速高達57%。前三甲仍舊是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智能。
前三名共占據市場份額從61%上升至63%,保持穩定,行業維持集中化現象,頭部效應明顯,風電市場呈現出“三超多強”的競爭局面。前五大整機制造商吊裝容量高達21.7GW,共占據76%市場份額。從年度新增裝機規模來看,2019年我 國新增吊裝容量為29.58GW,相比較2018年21GW的新增吊裝容量增加8.44GW,同比增長40.85%。
從國內外廠商比較來看,2019年是國內風電廠商的天下,前十名均為國內風電廠商。2018年位居第十名的維斯塔斯掉出前十名的隊列。西門子歌美颯(437MW)、維斯塔斯 (283MW),通用電氣(210MW),共占3%市場份額,相較于2018下降2個百分點。
1月21日,三菱化學宣布將通過旗下德國子公司收購德國碳纖維預浸料制造商c-m-p公司,進一步強化公司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收購預計將于2020年2月完成。c-m-p公司擁有單向織物/預浸料的專有生產技術,為包括航空航天、汽車在內的多個終端應用領域提供解決方案。
此次收購完成后,三菱化學將在歐、美、日三地擁有自己的預浸料工廠。新購得的c-m-p公司將與新近于意大利Modena設立的SMC模塑料工廠一道,幫助三菱化學擴大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在歐產能,以便在未來的移動交通領域占得先機。
新材料的應用是C919的一大技術亮點。C919的設計中,復合材料應用范圍涵蓋方向舵等次承力結構和飛機平尾等主承力結構,主要包括雷達罩、機翼前后緣、活動翼面、翼梢小翼、翼身整流罩、后機身、尾翼等部件,用量達到機體結構重量的11.5%。其中,尾翼主盒段和后機身前段使用了先進的第三代中模高強碳纖維復合材料,主承力結構、高溫區、增壓區使用復合材料在國內民用飛機研制中也屬首次。
在復合材料使用上,中國商飛公司通過與高校開展合作,開辟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例如,大連理工大學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承擔了C919飛機尾翼、中央復 合材料壁板等多個部位的試驗項目。
同時,C919 項目采用國際通行的“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以全球招標的形式引進產業鏈頂尖供應商,隨著項目的推進,目前已經成立了16家相關的合資企業。其中,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與霍尼韋爾公司于2012年合資成立的霍 尼韋爾博云航空系統有限公司攻克了碳/碳復合材料及高溫合金材料的生產與制造難題,為 C919飛機提供高性能飛機機輪剎車系統。
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消息,當地時間2月9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推出射程達到500公里的新型短程彈道導彈Raad-500,以及采用推力矢量技術可將衛星送入軌道,也可用于彈道導彈突防的新一代固體火箭發動機"薩爾曼"Salman。尤其是這“一彈一發動機”采用的復合材料等技術,將全面提升伊朗所有類型導彈的性能。
據介紹,Raad-500導彈采用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Zohair。該發動機同樣由先進復合材料制造,比以前的鋼材料輕。采用復合材料后,Raad-500質量減半,射程達500公里,比采用金屬材料的“法塔赫110”高出200公里。有分析稱,“法塔赫110”發射重量超過3.3噸,那么Raad-500的重量應該低于2噸。從金屬材料換成復合材料,不僅讓導彈減重、增大射程,也極大提高了彈體耐高溫性能,使導彈重量更輕,飛行速度更快,打擊更精準,雷達截面積更小,更利于隱身,成本卻更低。“薩爾曼”固體發動機主體也由復合材料制造,這些復合材料同樣可以用于制造火箭箭體。
2020年2月11日,NSR發布了《在軌服務與空間態勢感知市場報告(第三版)》,報告列出了在軌服務的五大市場,分別為:在軌延壽、機器人操作、發射后軌道修正服務、重新定軌業務、離軌服務。根據NSR報告預測,軌服務市場規模在未來十年間將達到30億美元。
1.在軌延壽
在軌延壽包括在衛星壽命到期后通過接管軌道維護和姿態控制功能來延長其使用壽命,以及加注燃料來恢復推進劑的儲備等服務,一般延長高軌通信衛星壽命3-5年。低軌通信衛星由于造價較低,限制了低軌在軌延壽市場的發展。
在軌延壽方面最值得期待的三大任務為:軌道ATK的MEV-2將于2020年中發射,繼續為國際通信衛星組織提供商業服務;NASA的“恢復-L”將于2022年發射,并將在低軌上為衛星加油;DARPA的“地球同步衛星機器人服務項目”計劃于2023年發射
2.機器人操作
3.發射后軌道修正服務
當衛星部署在不正確的軌道上時,或者衛星推進系統發生故障時,進行救助的業務。
4.重新定軌業務
軌道間移動飛行器能夠提供的"太空拖車"服務包括:軌道提升、低軌星座部署、SSO軌道平面調整、脫離軌道。
5.離軌服務
當前進入在軌服務市場中的公司不完全列舉如下:
近日,航天科工海鷹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京東方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衛星天線技術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在航天科工衛星運營中心舉行。
海鷹集團和京東方分別從衛星天線的技術層面以及市場前景方面作了工作報告,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優勢,以航天三院在空天裝備領域、智能系統、信息技術、新一代交通、空間工程等五大產業優勢為基礎,以京東方在顯示面板制造、市場拓展為牽引,共同打造國內天線研發的引領者。
低成本低軌衛星通信應用終端的研發工作不僅標志著事業部在“建站、研端 ”的產業發展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更是衛星天線技術創新實驗室致力于低成本天線的研發,解決目前常規低軌多波速衛星通信相控陣天線售價高不具備商業推廣的核心問題。
近日,歐洲航天星座衛星公司Kineis宣布成功融資1億歐元,股東陣容堪稱航天豪華版,包括CNES, CLS和Bpifrance; Ifremer, Thales, CELAD, BNP 和Hemeria。
據悉,公司此前其預計整個星座系統資金需求恰好為1億歐元,包括25顆小衛星和20個地面站,以及數據處理分發,國際化等。在法國航天局的支持下,法國CLS公司成立子公司Kineis規劃新的物聯網星座,計劃到2030年時在全球范圍內連接數百萬件物品,成為新型太空競賽的領導者。先前,CLS已將該星座的開發委托給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將其作為系統的主承包商。納米衛星平臺的制造由Nexeya公司負責,儀器的設計和建造由Syrlinks公司負責。星座將于2021年發射入軌。
2月17日消息,據外媒報道,由于獵鷹9號火箭第二級的閥門組件出現問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推遲了下一批“星鏈”(Starlink)衛星的發射時間。該公司表示,下次嘗試將在美國當地時間2月17日(北京時間18日)進行。
pace X原定于美國東部時間2月16日上午10點25分,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站的第40號發射臺用四手獵鷹9號火箭發射60顆星鏈衛星。然而,火箭的硬件問題導致該公司將發射推遲了24小時。
發射這次星鏈衛星的兩級獵鷹9號火箭之前已經飛行了三次,分別于2019年5月和7月兩次將貨運龍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并在2019年12月將一顆重型通信衛星送入軌道。發射成功后,火箭的第一級預計將降落在Space X的無人回收船上,這標志著該公司第50次成功回收助推器。SpaceX也在試圖回收有效載荷整流罩,并已將其兩艘回收船部署到位。Space 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這些舉措最終將降低發射成本。
當地時間2月7日凌晨2時42分,英國通信公司OneWeb(一網公司)34顆衛星搭乘聯盟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OneWeb近地軌道衛星數增至40顆,下一批34顆衛星定在3月份發射。
OneWeb表示,這標志著他們開啟了2020年的定期發射行動,第一階段648顆衛星將得到快速部署。到2021年,這些衛星將為海事、航空、政府和企業等提供全球商業服務。
OneWeb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全球性的通信公司,曾首次提出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構建高速低延時的網絡連接。該計劃最終將實現1980多顆衛星的全球覆蓋。其中第一階段是在2021年完成648顆衛星的部署,這些衛星分布在12個軌道上,每個軌道49顆,累計588顆衛星。與此同時,每個軌道上再多留5顆衛星備用,總計648顆衛星。
截至上周五下午,共發生24起投資事件,披露投資金額事件14起,共計45.92億元人民幣。本周涉及金額較大的投資事件是:2020年2月12日,RedBird Capital Partners(領投)、騰訊投資、CJ Entertainment、不公開的投資者投資Skydance Media 2.75億美元。截至上周五下午,并購市場共發生12起并購事件,披露的交易金額為118.11億元人民幣。
截至上周五下午,上周有9家企業上市,總融資金額45.86億元人民幣。上周融資金額較大的上市事件為: 2020年2月13日,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道通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發行價格24.36元/股,新股募集資金總額12.18億人民幣。道通科技成立于2004年,主營業務為汽車智能診斷、檢測分析系統及汽車電子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本次募集資金擬用于投入道通科技西安西北總部基地研發中心和汽車智能診斷云服務平臺。
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再融資市場化約束機制,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助力上市公司抗擊疫情、恢復生產,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的決定》《關于修改<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以下簡稱《再融資規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此次再融資制度部分條款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精簡發行條件,拓寬創業板再融資服務覆蓋面。取消創業板公開發行證券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高于45%的條件;取消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條件;將創業板前次募集資金基本使用完畢,且使用進度和效果與披露情況基本一致由發行條件調整為信息披露要求。二是優化非公開制度安排,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公司董事會決議提前確定全部發行對象且為戰略投資者等的,定價基準日可以為關于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或者發行期首日;調整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和鎖定機制,將發行價格由不得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的9折改為8折;將鎖定期由36個月和12個月分別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且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對象數量由分別不超過10名和5名,統一調整為不超過35名。三是適當延長批文有效期,方便上市公司選擇發行窗口。將再融資批文有效期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
2月8日,西安市政府印發《關于有效應對疫情促進經濟平穩發展若干措施(暫行)》,21條措施減成本、擴投資、 穩就業、 促發展,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幫企業“輕裝上陣”。
(1)保障一線:防疫物資是重點。確保生活必需品和城市運行保障;對參與疫情防控和運行保障的相關企業予以獎補。
(2)保障就業:長久之計不能動搖。1:緩繳社會保險費:緩交期最長6個月;2:加大穩崗扶持力度:可返還不少于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3:加強企業職工培訓:從專賬資金中安排10億元,對企業,按600元、1000-5000元/人等不同標準給予補貼。4:優化企業用工服務。對小微企業吸納再就業給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納就業補助。
(3)及時減負:稅金與房租是重點。1:減免企業房租。2: 緩交及減免稅款。符合條件的可延期繳納(最長不超過3個月)。 3:降低運營成本。停征特種設備檢驗費、污水處理費、垃圾清運費、占道費等,中小企業可緩交生產所用水電氣費3個月。
(4)加大金融支持:西安銀行至今已發放了7300萬元的防疫控疫貸款,利率下降了100個基點。國有大行的專項再貸款,也降至了3.15%。還有就是廣為開花,如成立時間不長的曲江金控也拿出了專業力量。在這個非常時期,他們不但退還了相當比例的擔保費用,還把專項文旅企業的擔保費用降到了0.25%!
(5)有序復產:穩健分類獎補相伴。1: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對安全復工復產企業的防疫體系建設投入給予30%、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補助。2:加快重點項目復工建設。3:強化產業引導扶持。對先進制造業技改按固定資產投資的2%給予獎勵(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 4:加大外貿企業扶持。對自費投保的短期貨物貿易險或出口前附加險,按實繳保費給予不超過30%的補助。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赴境外參展且發生實際損失的,給予不超過實際支出50%的補助等。
近日,西部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了多家本土高校校辦企業,包括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交大)、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郵電大學。其中西交大掛牌出售10家公司股權資產,在高校校企改革試點單位收尾階段,“資產規整”明顯加速。
截至目前,在西交大名下10處掛牌項目中(皆為有限責任公司),西安交大技術成果轉移占據4家、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園占據2家、蘇州西交創業投資管理占據3家、西安交大資產經營占據1家。掛牌出售企業的高校名單中,還有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西安郵電大學(以下簡稱西安郵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本土高校在2019年底持續發力,計劃試點高校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改革全面推開打好基礎。2020年起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開相關改革工作,2021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
綜合春節后10個交易日,創業板指數上漲7.34%,遠遠領先其余指數。其背后邏輯原因:
1.創業板業績顯著回升夯實上漲基礎
創業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于2018年年底深度探底,不過2018 年四季度的財務大洗澡后,創業板業績增速開始出現改善趨勢,并且在2019年四季度增速增速達到64.43%,創下了近四年的新高。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研究所,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從業績預警的類型來看,板塊方面,在披露業績預告的842家主板公司中,有485家的業績繼續增長或將得到改善,占比達57.60%,而77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預喜率62.87%,47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業績預喜率為60.64%。可以說,是基本面支撐著創業板一路走高。
2、市場情緒站在創業板一邊
統計歷史數據發現,相對成交額變化與指數相對變化趨勢大體相同。相對成交額反映了市場資金意愿,也反映了市場的情緒和認可度。近一段時間以來,創業板與上證 A 股的相對成交額一路走高,反映了市場資金意愿,也反映了市場的情緒和認可度。同時,中小板ETF和創業板ETF凈申購較上一季度有所上升,也可認為是市場對中小創板塊的樂觀情緒上升。
數據來源: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3、低估值成創業板上漲動力
因為產業趨勢強、因為貨幣政策寬松和資金流動性強、因為監管比較寬松。根據歷史規律,科技行業的巔峰往往會持續 2-3 年,實際上隨著 2019 年上半年大盤股的快速走高,大盤股估值明顯上升。而創業板相對于滬深300的估值水平,目前處于歷史均值以下,創業板估值水平有相對吸引力。
4、寬松的政策環境助力創業板再上層樓
自2018年底以來,宏觀流動性有所改善,政策上遇到了金融供給側改革,放寬了創業板并購重組,整體宏觀和政策環境均有利于其成長風格。而在信貸政策收緊時,小公司和民營企業是受損嚴重的,但當流動性向好,成長股的表現往往優于藍籌,其恢復的彈性也是最大的。
5、創業板代表著發展主旋律
硬科技才是中國的最薄弱環節。高質量地發展硬科技成為共識。恰好,這些硬科技投資領域都集中于主板的科技股和創業板。業績向暖疊加政策支持,低估值配合“科技強國”主旋律的創業板,促使創業板上漲。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馮征昊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來源于:OFweek、清科研究、今日半導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樂晴智庫、中復合材料學會、集邦新能源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衛星與應用、國投高新、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等。)